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麦济苍生 精神永承
——追忆杨凌农凌农业科学家赵洪璋院士
文章字数:3649
赵洪璋(中)

  ■本报记者 行波 实习记者 王朝阳
  杨凌农业科学家赵洪璋院士,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前沿不断开拓前进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研精覃思
  只为育种事业拼搏不息
  “赵洪璋院士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小麦优良品种,他是我国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在长期育种实践中,赵洪璋悉心钻研和总结,形成具有西农特色、精湛实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他选育的三批品种,推动了我国冬小麦产量连上三个台阶。”赵洪璋院士的学生路明是这样评价他的。
  “赵洪璋院士认为遗传学和生态学是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进行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必须制订正确的育种目标,保证正确的育种方向,并坚持杂交组合少而精,精心设计亲本组合。在后代选择上,赵洪璋坚持‘重点突破、综合选择、系统考察、辩证处理’四项原则,从而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路明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纪念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李振声专门撰写《怀念赵洪璋院士》一文,并饱含深情地写到:“在小麦育种方面,赵洪璋院士是我的老师。他提出的在亲本‘选’与‘配’上多下功夫、把杂种分离第二代选择作为重中之重、尽力延长推广品种的使用寿命等方法,为小麦品种选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广为传播,名扬天下。”
  “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是我国有史以来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1959年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创我国最高纪录,也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选育的‘丰产3号’,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的第一例,20世纪70年代,最大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这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的取得,是赵洪璋院士潜心钻研、开拓进取、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说。
  庄巧生坦言,赵洪璋院士不仅为人民奉献出一批又一批的优良小麦品种,还在长期育种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精湛实用的育种技术体系。他强调,品种的“突破”首先来自育种目标的“突破”。育种目标既要全面又要有主次,标准要明确、具体、恰当,指标要落实到性状及亚性状上。当地主栽品种是制订育种目标最具体的参考模板,要善于从它们身上找出当地生产条件下经常起主导作用的性状作为主要目标,并针对其主要缺点加以改造。另外,既选品种,又留特异材料,以丰富亲本资源。
  “在后代选择方面,赵老师提出‘先看后称’。也就是说,在不能进行产量试验的早代,以目测选择为主;在可以进行产量试验的高代,以实际数据为主。早代选择做得好,可以大大降低高代选择的工作量,从而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测试最有希望的品系。但是目测选择,对一般育种家的确很难。获得这种判断能力,也是育种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加拿大农业部燕麦育种专家严威凯说。
  “赵洪璋老师是我国作物育种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小麦育种界的一代宗师。”赵洪璋的弟子许为钢坚定地说。“在育种学理论体系方面,赵洪璋老师有自己精辟、独到的学术观点。如:品种的适应性应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对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对耕作栽培技术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发展的适应性和对社会意识感知的适应性。正是这种对品种适应性的深刻认识,让赵老师的育种工作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不论是在育种专家眼里,还是在与他接触过的人眼中,赵洪璋既是一位贡献卓著的育种家,又是一位服务生产的实干家。“大家和他在一起不叫他专家、教授、院士,而是喜欢称呼他为‘赵劳模’,他满脑子都是‘三农’观点。他的谈话中经常是农民如何、农村如何、农业如何,总是站在‘三农’角度思考问题,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和农民交往时,更是没有一点架子,经常蹲在田边、坐在地上和农民谈生产、了解情况。正是因为他的这一身泥土气息,他的成果才接地气,对生产有巨大推动作用。”小麦育种遗传学家李晴祺如是说。
  言传身教
  事必躬亲育桃李

  在教学育人过程中,赵洪璋院士真诚对待每位学生,认真负起一个老师的职责,他尽自己所学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学生取得成就后,他为学生感到骄傲,并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宋哲民、杨天章、王辉,河南省农科院的许为钢、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前任所长李丕皋,还有曾经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的路明等育种专家,都得到赵洪璋院士的言传身教,在他们身上至今体现着赵洪璋的身影。
  “赵老师的一生,对于我们西农育种人而言,就是一本鲜活生动的教科书!他在育种思想上所表现的前瞻性、预见性、实践性、开拓性无人企及,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小麦育种基本理论,对后续作物育种工作者们的影响非常深远,我现在提出的‘多蘖、小叶(多穗)、大穗’的育种观点便是他言传身教的结果。”“三秦楷模”王辉教授告诉记者。
  “我和赵老师在一起工作了21年。我觉得,赵老师是‘西农精神’的真实写照和典型代表,是楷模。赵老师从1942年来校工作直至1994年去世,就没离开过杨凌,他的心里就只有小麦育种事业。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创造不朽业绩的一生。关中大地、黄淮麦区,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赵劳模’,都知道‘碧蚂1号’。虽然是大师,他却从不摆任何架子,很能吃苦,出差在外,吃饭住宿也从不挑剔。对我而言,不仅在育种目标、思想方面一直影响着我,更是我的良师益友,是影响我一生的人。”王辉说。
  路明是赵洪璋的嫡传弟子,对于赵洪璋院士的谆谆教诲,他铭记于心。“赵老师把大地当课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我们学习小麦遗传育种。小麦育种关键环节,赵老师都要带领我们在田间地头认真观察,累了,就在田埂上躺一躺。他大胆放手,甘为人梯,鼓励我们年青一代在小麦育种事业上积极探索。”路明回忆:“毕业时,当赵老师知道我去甘肃农科院继续小麦育种工作时,他十分高兴,鼓励我要结合实际,把当地春小麦育种搞上去,为此还专程到兰州讲学两次,这让我备受鼓舞。”
  “为了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活,遇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极端天气,赵老师一定要让我们到地里,认真观察记载小麦在极端天气下反应,熟悉小麦品性。冬天再冷再冻,要求我们用手指点住小麦分蘖中心,了解越冬情况。”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前任所长、赵洪璋院士第一个研究生李丕皋回忆到。1963年,赵洪璋招研究生,选中了他,因为李丕皋的专业课答得好、答得活,成为赵洪璋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赵洪璋院士手把手教了他四年,他的学术思想、实干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李丕皋在小麦育种领域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与赵老师朝夕相处的12年里,赵老师对我非常的溺爱,也遭到过赵老师的严斥。回味起来,那都是浓浓的师生情。”师从赵洪璋院士的严威凯至今不能忘怀老师的教诲。
  赵洪璋院士非常重视理论知识基础学习,专门请了全国知名的院士、教授给研究生讲课,经常组织各种学术讨论活动,在交流总结中学习和提高。同时重视从育种实践中提出重大问题、难题和有创见性的课题作为研究内容,强调研究生要系统参加育种实践,培养亲自动手能力。
  传承精神
  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路明介绍说,赵洪璋院士最突出的特点: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也正是赵洪璋院士体现在科研上的宝贵精神。
  “时至今日,许为钢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老师的情形。在赵老师陈设简单的家中,他用红蓝铅笔在一张纸上给他写了三句话:‘大学者入门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好逸恶劳毁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许为钢说。“在西农师从赵洪璋老师12年,他不仅传授给我科学的思维方式、小麦育种技能,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是他引导我走进了小麦育种的圣殿,用他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的工作作风,让我终生受益。”许为钢满怀激情地说。
  就如何传承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路明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培养新农村建设者,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是农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路明说,“在纪念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赵洪璋院士治学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农业,把现代科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取得更多的农业成果,涌现出更多的农业科学家,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在得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隆重举行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赵洪璋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李丕皋也很激动。他说,“赵洪璋院士是国宝级的大科学家,希望学校进一步总结赵老师的育种理论和实践贡献,继承赵洪璋院士学术思想并发扬广大,注重小麦育种创新团队培养,为我国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成绩。”
  李晴祺表示:“我虽没有在大学课堂里听过赵洪璋先生的课程,但从20世纪50年代就与他相识,在几十年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学术风范、思想品格等对我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帮助和影响,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我尊敬的恩师,是我崇拜的偶像。”
  赵洪璋将科研人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严谨的学术态度、敢于面对实验的失败、大胆创新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如今,他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楷模,他的精神更激励着后辈们钻研育种,报效国家。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