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个小麦品种拯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他在上世纪50年代已名扬天下!
文章字数:2228

李振声院士在家中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赵洪璋往昔的峥嵘岁月

80年代李振声(右一)请赵洪璋(左一)在陕西杨凌官村观察小麦


  4月11日上午9点,当记者一行来到李振声院士家中时,他正在书房打印为纪念赵洪璋院士撰写的回忆文章。看到来自母校的客人,87岁的李振声院士精神矍铄,热情地请大家落座,现场为我们朗读了他撰写的《怀念赵洪璋院士》一文,并为我们讲述了赵洪璋院士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的良师益友
  “昨天得到你们要来的消息,我今天早上4点半就醒了。6点起床,就开始写这篇文章,到你们进门的时候,刚完成。”李振声院士介绍说。“赵洪璋院士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他诞辰百年纪念日之际,我和当时在杨凌工作的同事陈漱阳、薛文江等对他表示深切的怀念!我们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每当回忆起当时他指导我们进行小麦育种工作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李振声院士饱含深情地说到,在小麦育种方面,赵洪璋院士是我的老师。他在小麦育种方面的丰功伟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广为传播,名扬天下。赵洪璋老师经常说,小麦杂交育种要做到少而精,选出的杂交亲本在地里如果表现好,排名靠前,那么育种目标主客观就实现了一致,育种就算成功了。我在选育“小偃”系列品种时,就借鉴了赵老师的育种方法。
  赵洪璋院士又是我的益友。我记得很清楚,文革期间正是五湖四海闹革命最热闹的时候,晚上我到赵老师家中聊天,探讨小麦育种研究的问题,一聊就到后半夜。赵老师不放心我一个人回家,一定让他儿子赵柳把我送到五台山下才放心。
  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
  李振声院士介绍说,赵洪璋出身河南淇县农村,深知当时农民食不果腹之苦,所以决心学农,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做出贡献。根据毕业后工作条件,他选择了陕西关中地区主粮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改良品种作为突破口,凝心聚力,刻苦钻研,接连育成了“碧蚂一号”“碧蚂四号”“丰产三号”抗病、抗逆、丰产、优质且大面积种植的新品种,其中“碧蚂一号”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9000多万亩,为关中和黄淮等北方冬麦区小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关中地区的农民要为他修庙堂),表彰他对社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他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发展
  李振声院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赵洪璋院士在小麦品种选育上的重大贡献。
  一是要在亲本的“选”与“配”上多下功夫。20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小麦育种专家马里亚尼访问西北农学院时,赵老师负责接待,我有幸参加。在讨论育种中亲本选配时,马里亚尼主张尽量多配组合;而赵老师主张要根据生态学和遗传学原理,在亲本的“选”与“配”上多下功夫,两者观点明显不同。
  二是把杂种分离第二代选择作为重中之重。赵老师常说:“杂种二代没有货,希望就不大了。”这是他在选择杂种分离第二代的独到见解。当然对二代中植株后代的进一步选择,他也非常重视,而且在决选时,他还留有余地,即不只保留一个品系,如丰产麦就留了一、二、三号,最后大面积推广的是“丰产三号”。
  三是尽力延长推广品种的使用寿命。小麦育种中,赵老师采用良种提纯复壮,方法是“单株选、分系比(选优汰劣)、混系繁”。在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育种系统。 
  知识分子劳模第一人
  李振声院士回忆到,20世纪50年代及以后一段时间里,赵洪璋院士的光荣称号是“赵劳模”。1956年,我调往杨凌中科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时,赵洪璋已经是教授和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可是除学生叫他赵老师外,同辈人都称他赵劳模。为什么?原因是他是全国知识分子中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第一人。农民要给他盖庙,知识分子称他赵劳模,用今天的话说,都是为他丰功伟绩的“点赞”。
  “赵洪璋院士人生历程,可以说是学习起步为农民,工作落足为农民,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李振声院士评价道。他特别介绍到,有一年,由于秋冬干旱,农民对麦田普遍进行了冬灌,春节前,麦田出现地表干裂情况。如不及时锄地保墒,就会形成“龟裂”,给麦苗带上“夹”,影响小麦产量。见此情况,赵洪璋心急如焚,大年三十,作为陕西省政府农业顾问组组长,他带着陕西省农科院研究员龚仁德、陕西省农业学校教授张启鹏和我乘一辆面包车,从杨凌西行到陕西扶风县绛帐镇等地进行考察,写成向陕西省政府的报告建议,利用春节拜年的机会,派人送给了陕西省副省长徐山林,建议改变“干部不过正月十五不下乡,农民不过正月十五不下田”的习惯,尽快组织农民锄地保墒。到了正月初五,在农村高音喇叭里传出了“徐山林带领政府干部下地锄地,进行麦田保墒”的消息,很快在陕西掀起了灌溉麦田锄地保墒的热潮。
  李振声院士最后说,学校举办赵洪璋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希望从事小麦育种的中青年同志和学子传承赵洪璋院士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并发扬光大,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赵洪璋院士简介
  赵洪璋(1918.6.1-1994.2.7),河南淇县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西北农学院教授,曾任西北农学院副院长,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等职。
  发表《碧蚂1号小麦选育经过》《小麦杂交育种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小麦高产的基本规律和措施》等论文10余篇。出版《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通论》《陕西小麦》等著作,其中《陕西小麦》一书,是陕西省最早系统研究小麦的专著,关于小麦品种生态型的归类,是我国小麦品种生态学最好
  曾获陕西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陕西省
  先后获全国和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供稿)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