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春耕用上高科技 农民摆脱“一腿泥”
随着物联网、大型插秧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和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用,传统的春耕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省时省力、自动化、智能化正成为新潮流
文章字数:1045
  惊蛰一过,春耕始忙。在洞庭湖滨的一座恒温恒湿厂房内,一粒粒稻种正冒出小小的嫩芽,焕发着勃勃生机。从最初的浸种催芽环节开始,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正在改变。
  记者了解到,随着物联网、大型插秧机等一大批高科技和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使用,传统的春耕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省时省力、自动化、智能化正成为新潮流。
  “娇贵”栽培,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春耕时节,洞庭湖平原上一片忙碌景象。“过去是自己浸种催芽,把种子装在编织袋里,在水塘里浸泡一天后,再到室内保温催芽,操作繁琐、耗费时间长不说,而且成本较高、成活率相对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村民说,现在有了专门农业科技公司负责催芽,不仅省时省力、成活率高,而且成本也低。
  负责浸种催芽的湖南中亿现代农业公司就在村子里,配备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厂房,配有专业技术人员,从制种到催芽到育秧,都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
  新型种植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也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智能耕作,突破时空限制
  看到福州市区下雨,正在送货的王永源不慌不忙打开手机APP,看到远在闽清县的自家农场里降雨量达到了44毫米,打开农场的摄像头,指导家人挖沟、排水。“原来每天至少往地里跑三趟,刮风下雨更不敢离开,现在出远门也不怕。”王永源说。
  王永源是福建省闽清县白中源凤家庭农场负责人,他手机里显示的农场信息来自当地农业局支持的物联网项目:每块地里都安装有感应器,接收器,可以实时监测农场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情况等信息,还可以根据需要远程操控遮阳板和浇灌设备。
  “这套系统还可以记录下全年的数据,到了年末,我们可以分析气象变化、施肥施药节点和产量的关系,有利于改进种植技术,实现精准农业。”王永源说,信息化有助于实现“藏粮于技”,将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技术正在发力,智能化、定制化和新农机描绘出我国未来春耕新图景。
  机器换人,种地不再“一身泥”
  “过去,1个人1天只能插秧1亩地,家里要有几十亩地就忙不过来。现在有了它,1天1个人可插秧15亩,顶过去15个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村种粮大户雷炳华指着身旁约一人高的插秧机,高兴地说。2014年起,雷炳华陆续购置了4台大型插秧机,2017年实现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有了规模化的支撑,雷炳华还延长了产业链,创立了“武夷生态园黄坑大米”品牌,凭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卖出了好价格。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在省时省力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过去农民种田“一身泥巴一脸脏”的形象。在平原地区,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耕种者甚至可以穿着皮鞋种田。(据《新华每日电讯》)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