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苏强
按照国家奶牛养殖业规划部署,至十三五末期,我国百头以上奶牛养殖规模占比将达到70%,届时国内大部分奶牛养殖将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随着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奶牛养殖机械化水平将显著提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禽生态养殖场负责人赵春平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应对、合力解决。首先,应当“种好草”,增加奶牛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其次,应当“养好牛”,提高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第三,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提高奶业一体化发展水平;最后,做好宣传,提升中国奶业影响力。
部分奶农难越规模化门槛
据了解,在国家奶牛养殖规模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奶业规模化发展势头良好。受先建设后补贴、地方政府扶强不扶弱等因素影响,部分散养户奶农却被挡在规模化门槛之外,难享奶业规模化发展成果。
对此,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规模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奶农退出奶牛养殖环节已成为趋势,但与此伴随的应是另一部分奶农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而不是奶农全部退出。
李胜利认为,奶业规模化不应将奶农这一养殖主体排斥在外,各地应结合中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富民理念,以规模化为契机,实施“规模化富民”战略,将奶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规模化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目前国内规模化牧场挤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未来机械的使用在深度和广度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还将表现在户均奶牛存栏数量的增长,2017年国内奶牛养殖户均存栏数为43头,较奶业发达国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存栏在10头以下的养殖户仍有150万户,小规模散养户数目依旧很大。
赵春平说:“地方政府应加大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将奶农吸收转变为产业工人,进入配套产业,使一个产业带动一批人致富。”李胜利表示,培育奶农并逐步规模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地方政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为民心”,采取多项措施实施“规模化富农”战略。我国在借鉴以大型规模化牧场为主的北美模式的同时,也应配合考虑集约化家庭牧场的欧洲模式的必要性。中国奶业的现代化不能简单等同于奶业的规模化,散户奶农的专业化、合作化之路也是我国奶业健康发展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