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理念种葡萄
硬化的进组公路平整宽阔,依山而建的小洋楼错落有致,葡萄产业“名声在外”,说的正是贵州省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葡萄沟的景象。2014年5月,“息烽红岩葡萄”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总糖含量不低于16%,总酸含量小于0.7%,这是“息烽红岩葡萄”的理化指标。直观的数据转化成人们的现实感受就是——葡萄入口有蜂蜜味,果汁粘稠、浓香。
含糖量是衡量葡萄品质的核心指标。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岩葡萄的“16度甜”里,蕴含着怎样的“生态密码”?
红岩葡萄产自海拔1000米至1200米之间,植根于富含硅、硒、钾元素的红壤砂质土,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更造就了其独特的生长气候条件。靠山吃山。上世纪末,红岩村曾依靠硅矿厂发展得“红红火火”。而当时,红岩葡萄已有一定规模,倚居西望山一侧的红岩葡萄沟旅游价值凸显。几经权衡,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面前,息烽县选择了后者,于2006年关停硅矿厂,并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发动群众种植葡萄。
以有机为标准促增收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红岩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围绕国家有关“无公害”产品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田间管理、采收包装、用肥用药等措施和制度,推广“无公害”种植,每年初与社员分别签订协议,要求农户从冬季施肥开始,至修枝整形、中耕除草、抹芽套袋等各生产环节记录完整档案,保证葡萄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在红岩村,有一个特殊现象:家家户户田土都变成了葡萄园,但许多人仍在养牛。养牛不为耕种,只为产牛粪为葡萄提供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标准化施用是产品“无公害”的关键,合作社对果农化肥等农资使用实行从采购、存放、施用全程管理,倡导使用有机肥,杜绝使用国家违禁农药。临近成熟期,至少提前20天不施肥不用药,农残抽样检测100%合格率才装箱上市。如此生产出的葡萄颗粒小、产量低,但口感佳、色度好。一到葡萄上市季节,合作社将对每户果农进行内部编号,通过建档立卡实名销售,客户可追溯葡萄分量不足、质量不好等问题。
近年来,息烽县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把以红岩为核心的上万亩葡萄园打造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引资3000余万元建成年产2000吨葡萄酒酒庄,如今当地果农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罗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