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晨的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但甘肃省灵台县的苹果园里却是一片火热,果农们忙着将采摘的苹果装箱,一辆辆满载苹果的车辆在乡道上穿梭。近两年,灵台县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红彤彤的苹果成了灵台农民的“致富果”。
合作社一条龙服务
“苹果不用拿到市场上卖,通过合作社出售,每公斤比市场价高0.6元,我家卖了1万多公斤,多收入6000元!”灵台县西屯镇郭阳村果农任兴道家的苹果刚一下树就销售一空。“有了合作社,我们再也不用单打独斗了。”独店镇崖瑶村果农郭亚玲以前不懂技术,后来在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下学会了嫁接、套袋等技术,苹果越种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
位于上良镇右集村的金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流转果园210亩。今年7月,合作社联合10个乡镇的35个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灵台县金苹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服务果园面积3万多亩。
“以前果农都是一家一户单干,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现在,合作社为果农提供产前信息物资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储藏销售等社会化一条龙服务,还保证代销社员自产果品,果农再不用为销售难发愁了。”联合社负责人郭建侠介绍,2016年,合作社帮助果农代销苹果1500多吨,向果农直接输出资金近600万元,产业化经营带动3100多户果农,户均增收近6000元。
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灵台县苹果品质、价格都得到大幅提升,种植苹果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2.67万亩,农民人均果园面积在1亩以上,全县苹果产量累计36万吨,实现收入14.4亿元。
涉果企业示范带动
“以前种的苹果是以红富士为主的晚熟品种,集中上市时恰好遭遇市场滞销,好果子被收购商压价收购,下捡果、残次果根本无人问津,最后堆在地头白白烂掉。”提起2015年国庆节后的那次果品滞销,独店镇姚李村果农卫永鹏至今记忆犹新。为规避栽植单一品种带来的风险,灵台县在实践中得出了“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发展自根砧或中间砧,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北部塬区发展中间砧和短枝型,在近山地和山台地发展短枝型或乔化品种”的发展模式。
皇甫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独店镇崖瑶村建设了总面积1390亩的山地矮化密植示范区,以“瑞雪”“瑞阳”为主打产品。“‘瑞雪’可以填补晚熟苹果采收后的市场空白,打市场销售的季节差,提高产出效益。”公司总经理韩峰涛介绍,公司目前已带动独店镇发展果园2.5万亩,其中矮化密植园1.1万亩,预计亩均产果3000公斤。
甘肃齐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闫立刚是土生土长的灵台人,2016年他回乡建立有机苹果生产基地,计划到2018年新建高标准矮砧密植有机苹果示范园4000亩。
“现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生活终于有了奔头。”什字镇李家庄村的贫困户邓桂容感慨地说。邓桂容一家4口仅靠零星务工及长年务农收入维持生计。她将闲置的6亩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可增收3600元。看到种植苹果的前景广阔,邓桂容又在公司和合作社的带动下,栽植优质果树10亩。基地免费为邓桂容提供技术指导,并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月工资2500元左右。
目前,灵台县成立涉果企业17户,建办家庭农场4个,注册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166个,建成果品贮藏气调库、保鲜库13座,贮藏能力达4.2万吨。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带模式,与流转区贫困户达成用工意向,带动1.5万多人就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4000元,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电商平台拓宽销路
“现在纯天然产品很受欢迎,而灵台县的苹果色鲜、质脆、味美,为什么不把这么好的纯天然产品销售出去呢?”2016年,做了多年化妆品微商的灵台县西屯镇柳家铺村村民徐娇凤联系镇上电子商务站工作人员,开通了自己的淘宝店铺和微店,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苹果。
由于灵台县的苹果品种好、质量优,徐娇凤以每公斤10多元的价格将苹果销往北上广及南方部分城市,近日还与广西某大学超市达成总量5000公斤的销售订单。“现在平均每天订单有30多单,月收入五六千元。”徐娇凤说。在自己电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娇凤主动帮助近30名村民通过网络销售苹果。有的农户不会拍图片,不会用微信,徐娇凤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拍照、发朋友圈等,帮助大家拓宽苹果销路。
自去年9月起,各乡镇帮助农民开网店、建平台、搞培训。目前,灵台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中心和13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1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覆盖率达60%,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主体企业17家,个体网店、微店307家。(据《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