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小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始终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目标,着眼于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项使命”,矢志不渝追赶超越,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近五年,陕西杨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全省领先,去年达到14959元,今年计划达到16160元。在杨凌这块现代农业的“试验田”上,“三农”迈向“强富美”的“中国梦”正在稳步实现。
靠科技务农增收有“法”可依
在杨凌,时常能见到“农民创客”的身影,从贵州安顺来杨凌种菜的王建学夫妇就是其中之一。月初种下菜心,半个月就能收获,王建学的妻子廖阿妹告诉记者,在这里种菜心的收入是家乡的三倍。“南菜北种”为何还能有高效益?杨凌示范区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关键是科技创新“处处开花”。王建学夫妇用上了杨凌新研发的设施农业“3+2”技术。双拱双膜大棚、水肥一体设施、有机营养袋,再加上生物植保和碳基营养,创新技术“打包”应用,在供给侧将农业调“绿”调“优”。
“十二五”期间,杨凌示范区新增科技成果3313项,发明专利授权量60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50多个,培育了“西农979”小麦、“瑞阳”和“瑞雪”苹果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优良品种。并探索形成了具有杨凌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不竭动能。
做职业农民致富有“技”傍身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备现代农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生产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示范带动效应的人群。如今,在杨凌,受惠于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的土地政策,一批批农民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有专业职称的“职业农民”,而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合作社带头人,正在带领更多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家住杨凌示范区杨陵街道办的徐茸利有一手嫁接“绝活”。虽然已经52岁了,但她每年都组织“女子嫁接队”远赴新疆、甘肃等地,提供果木嫁接服务。短短几个月,就能收入两三万元。
年轻的时候,徐茸利就对嫁接技术有一定基础,刚开始,她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嫁接。2005年,经过杨凌示范区果树管理的系统培训后,徐茸利的嫁接手艺由“会”变为“精”,从过去的帮忙也蜕变为专业服务。在杨凌,徐茸利是由农民身份转变为“职业农民”的一个缩影。
自2004年以来,杨凌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教资源,搭建起以陕西为主、面向旱区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平台。“农科培训”不但赋予农民全新的社会地位,更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有12472名农民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过去,传统农业“样样会”,如今,现代农业“样样精”,杨凌培训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永久牌”土专家。
逛农高盛会小康有“经”可取
把农业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通过展示、交流,变成农民增产增收的“聚宝盆”,中国杨凌农高会举办23年来,已经让成千上万的农民从中受益。
“最近,正是给猕猴桃准备基肥的时候,这基肥全都是地道的农家有机肥。鸡粪、牛粪、羊粪都可以,提前要腐熟呢。”杨凌示范区五泉镇蒋家寨村村民蒋岁勤说。老蒋清晰记得,是在农高会上,村上组织他们参观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果展”后,给刚刚栽植的猕猴桃找到了作务好路子,之后,他们开始对全村1300多亩猕猴桃实行标准化管理。从理论上只有4千斤产量的华优猕猴桃,在老蒋的精心管理下,达到了亩产8千斤。现在,蒋家寨村已经成为杨凌的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今年全村猕猴桃产量预计会达到2000吨,产值将达1000多万元。
“这多亏了农高会!”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蒋建设告诉记者,“经过咱多年的组织,农户在农高会上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特别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搞对接,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提高了猕猴桃的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