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的“蝶变”之道
——北京市平谷区大桃产业发展观察
文章字数:1775

  凭借30多年的大桃产业发展历程,北京市平谷区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大桃之乡。2016年,平谷大桃产量达3.07亿公斤,收入13.47亿元,总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0%,大桃产业已经成为平谷农业经济的支柱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平谷大桃声名远扬,成为知名区域公用品牌。这既得益于自身的产业优势,也离不开该区对品牌打造的努力和对品牌保护的重视。对平谷大桃品牌今昔发展进行梳理,可从中触摸到北京农业的发展脉络,给人启发与思考。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平谷大桃格外甜
  平谷大桃之甜,在于“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天气方面,这里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有效形成了大桃糖分和养分的积累。而在地形上,平谷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平谷境内多河流,属独立水系,水质好,无污染。并且区内有十几万亩沙质地和河滩地,属于微酸性沙质透气性土壤,加上周围群山储藏着大量富钾火山岩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不仅适合大桃生长,而且还天然为桃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微量营养元素。
  除了独特的区域优势外,在大桃的管理上,平谷也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这就是“人和”的力量。比如,桃农从桃树刚出芽就开始疏芽,疏芽之后疏花蕾,然后才是疏花、疏果。一棵桃树可以开六七千朵花,最后挂果只留不到200个,并推广桃子套袋技术。为了保证桃的口味,培育出精品名牌大桃,平谷还研究出了40多项精品桃生产技术措施,全力打造精品大桃。生产的大桃个大、色艳、含糖量高、风味浓、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客商和广大消费者青睐。
   30多年积淀塑造平谷大桃“金字招牌”
  一个品牌往往是时间沉淀的产物。回顾平谷大桃的发展历程,更能发现一个农业品牌的形成,必须经历漫长与坚守。
  平谷区种植桃具有悠久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以前,平谷的桃主要是山区生产的毛桃,平谷大桃生产发源于后北宫村。上世纪70年代初,后北宫村开始搞小规模的大桃生产,并建立了果品生产技术、农药化肥、水电设施、大桃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形成了一整套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大桃生产跨越式的起步。
  上世纪90年代,通过经济沟开发、山区综合开发、沙河滩地治理、老杂散劣果园的更新改造,平谷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到2000年全区形成了40.8万亩的果品种植规模,其中大桃面积22万亩。
  自2013年开始,平谷区通过土地流转和栽植方式、栽培技术的创新,着手发展“高密植、高产量、高效益”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新型果园。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平谷终成为拥有黄桃、白桃、蟠桃、油桃四大系列218个品种的中国著名大桃之乡,现有大桃面积22万亩,大桃生产专业村达到128个,全区7万农民从事大桃生产,人均大桃收入1.92万元。平谷以大桃产业为主的果品产业也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
  强化品牌保护破解发展“三问”
  平谷大桃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压力也日益显现。近日,面对京城诸多媒体,平谷区果品办主任、区农委主任李小丰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平谷大桃“三问”。
  一问:面对河北深州蜜桃、成都龙泉水蜜桃等各地区域公用品牌异军突起,平谷大桃如何强化自身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二问:平谷大桃作为平谷农业经济的支柱,怎样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问:平谷大桃的公用品牌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规范市场管理、发挥品牌引领和促进品牌增值产业升级?
  这三问也正是平谷大桃所面临的产业发展三大压力。而除此之外,市场上平谷大桃以假乱真,合作社对“平谷大桃”区域公用品牌用而不护,平谷大桃原产地产品保护意识、市场监管普遍缺失,也让平谷大桃加速进入了产业发展的瓶颈期。
  “平谷大桃”品牌该如何坚守?“为此,我们以‘农业品牌推进年’为契机,深入开展了大桃品牌的策划包装。通过品牌建设,塑造‘平谷大桃’区域公用品牌的高端形象,推动产业化规范升级,实现品牌增效。”李小丰告诉记者。
  “平谷大桃”区域公用品牌将大桃证明商标、三品一标认证纳入到公共标识体系,统一宣传、保护,为企业品牌和商标提供政府背书。同时,通过《平谷大桃品牌授权使用证书》明确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资格。目前,“平谷大桃”区域公用品牌已进入推广使用阶段,已有7个乡镇的14家合作社满足申请条件被授权使用“平谷大桃”区域公用品牌。为强化对区域公用品牌的统一管理,平谷区建立了平谷大桃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和使用条件,规范了平谷大桃品牌包装标识,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据《农民日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