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兰(左)向参观者介绍鲜食杏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耿苏强
她十几年如一日,使几十座荒山披上了绿装,使大面积荒滩变成了草原和牧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不足10%提高到83%;她曾获得“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67个奖项,她就是陕西定边县郝滩乡高寨子村村民、“治沙英雄”王志兰。
6月中旬,记者沿着毛乌素沙地南缘,和王志兰一起,聆听了她投身生态建设的酸甜苦辣,记录了她治沙造林的企盼。在采访王志兰时,记者爬上了她承包治理的荒山,放眼望去,被植被密实覆盖的地方,已经形成了硬结的泥土,在核心治理区内,风吹林木动,已难起沙尘。截至目前,王志兰累计承包治理荒山荒沙和盐碱地11.7万亩,投入资金870多万元,发展经济林470多亩,种植优质牧草1.7万亩。
几十年如一日,为荒漠治沙探路 王志兰,1999年以来,与丈夫郭荣先后承包治理荒山、荒滩碱地11.7万多亩,使几十座荒山变成了绿野,大片的荒滩变成了绿草和牧场,覆盖率达80%以上。
说起王志兰的治沙传奇史,绕不过的是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郝滩乡高寨子村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处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干旱少雨,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十分恶劣,1999年,党中央“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工代赈”的政策如春雷般震撼着陕北高原,王志兰一口气承包了郝滩乡高寨子村、海梁山、夏坑村3万多亩荒山、荒滩、盐碱地,开始进行大面积综合治理。
同时,为了探索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她还在栽植400亩山桃山杏生态林基地,先后从各地引进水蜜桃优良品种28个,以山桃作砧木嫁接换头品种改良,经过示范、筛选,选育适宜定边栽培的早、中、晚熟品种18个,获得成功,示范面积近400亩。同时,还在沙区和山区营造粱杏经济林示范1400亩。
生态治沙走出脱贫之路 在生态治理的同时,王志兰意识到这片土地生态和生存状况仍然很差,群众的生活还很贫困。她不再只关注自家的日子,而是关心乡亲们的日子。
2005年起,在县林业局、林站和郝滩镇及周边乡镇政府的支持下,她采用了“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在盐碱地栽种红柳。几年来,她把20多万株的柠条、沙棘等种苗送给退耕还林的农民,只收少许种苗费;把6万多斤的玉米和小麦无偿给周边村民。她还把公司的苗圃、生态林、舍饲养羊,养兔等基地,建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基地。
几年来,在荒山、荒沙治理中,她还特意推荐贫困户子女到基地就业,为贫困户资助苗木、草籽等10万元。“王志兰为大家干了一件大好事儿,这一大片荒山、荒滩、盐碱地,祖祖辈辈都寸草不生,如今,她支持我们栽上了红柳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当地农民高兴地说道。
生态效益显现,后续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如今,王志兰的综合治理效益凸显。自治沙造林工程实施以来,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退耕还林后续效益,近年来,王志兰着力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营造的砧木树种就行嫁接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先后从本地品种基地和山西、河北等地引进水蜜桃、鲜食杏、梨、苹果、李子等品种多达50个,经过引进和栽培示范,培育了大量适宜本地区生长和发展的新、优、特品种,为大面积嫁接改良提供种源。
此外,她还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两万亩高效益经济林带,使广大退耕户普遍受益。巾帼不让须眉,10多年来,王志兰从未停下治沙的脚步,因为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