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小宗作物自生自灭
“民族种业要全方位发展,以便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和草原。”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认为,种业要全方位服务于有限的耕地,要顶层设计,指导国家和企业种业的协调发展,不能单靠市场竞争一条路。
“小宗作物种业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种子企业,还要依靠国家的科技力量和政策扶持。”盖钧镒建议,决不可以让小宗作物自生自灭,国家要明确提出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和特色小作物种子企业的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粮、经、特色作物的大、中、小种子企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在加强各类作物育种研发的同时,推动小作物育种赶上乃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要让更多品种都能杂种化
合理布局种业,兼顾大小作物的落脚点就在于推进各类作物的杂种化,盖钧镒一直在为此而呼吁,要围绕各类作物全面杂种化开展全国攻关,保障种业知识产权,形成中国的种业特长。
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的杂种化工作开展了几十年,才取得今天的成果,其他作物的杂种化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解决杂种化问题,首先要做好常规育种。”盖钧镒分析说,杂种化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的投入,要实现各个作物品种既有特色又都是杂交品种,就需要现在在各个作物上准备杂种化技术。
避免一切虚设和走样的攻关
目前,我国有种子企业4000家左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寥寥无几。盖钧镒分析现状时建议,国家要大力推动公益性育种研究机构在育种技术、种质创新和相应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和创新,并要提高他们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此外,国家还要支持企业的育种技术与种质创新,以便形成“双轮驱动”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攻关。
“要明确‘关’在哪里,要针对种业产业的技术需求重点组织攻关,重在育种技术和材料的创新。”盖钧镒说:“要避免一切虚设的攻关和走样的攻关,育种科技攻关应由种业部门直接组织,以便瞄准方向,机动调整,抢占先机,落到实处。”(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