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豫南部分麦田变“白地”问题如何破解?
文章字数:1414
  小麦拔节抽穗时节,记者在河南驻马店、南阳、信阳等豫南3市9县区采访发现,部分地区两熟田变成一熟田,原本应该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的田野,被片片“白地”取而代之。
  高空航拍昔日麦田变“白地”
  从泌阳县铜山乡境内的新阳高速服务区,到位于淮河源头的桐柏县,从以丘陵为主的罗山县、光山县,到地处平原农区的息县,记者通过无人机航拍观测,通过高空俯瞰,发现没有耕种的土地非常显眼,这种地被农民称为“白地”。
  在罗山县东卜镇,透过升至200多米的无人机镜头可以看到,除了几块水塘,灰黄和浅绿成了画面的主色调,深绿色的麦田和黄色的油菜花零星点缀其间,对比鲜明。记者走入田间,发现镜头中的浅绿色,其实是各种不知名的野草。附近村民介绍,当地传统的耕作习惯为春夏种一季稻,秋冬种油菜、小麦或紫云英草。不过,现在很多人一年只种一季稻,所以这个季节里原本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的田园风光,被片片“白地”所取代。
  由于无人耕种,野草繁茂,一些“白地”变成牛羊放牧场。在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记者偶遇一位村民牵着三头水牛从田头走过。他身后的地里,目之所及是成片的野草。
  长期关注河南粮食生产的郑州一农业咨询公司负责人李鑫介绍,根据跟踪观察,豫南的麦季撂荒正从早期的局限在312国道以南地区,逐渐越过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
  多种因素叠加致麦季撂荒
  一年两熟变一熟,原本该种小麦的地里生出野草,原因何在?
  当地一些农业部门干部解释称,这是豫南地区农业生产特有的自主休耕现象。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确山县竹沟镇西李楼村,村民张妮家门口的一片地长满青草。张妮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地最高可产小麦800斤,一斤小麦卖9角钱,而种一亩小麦需要犁地钱50元,播种钱40元,麦种钱80元,化肥钱150元,收割钱50元。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不计人工成本,一亩地小麦的收益在300元左右。
  小户因为集约程度差、劳动力不足,种粮收益低导致种粮积极性低,而种粮大户情况同样堪忧,种粮大户毁约弃耕现象显现。潢川县种粮大户黄昌福自2009年开始流转土地,多年来实行春夏季全部种水稻、秋冬季只种一两百亩小麦的模式,去年更是全部弃种小麦,留下了800亩“白地”。
  此外,在息县八里岔乡,通过航拍画面可见,大片平整的土地中,绿色麦田只占一半左右。村民尹玉霞说,去年麦播时连阴雨排水不畅,有的没来得及种,有的种了也没出。专家分析,农户因降雨未能种上小麦,说明一些地方的农田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撂荒危机中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申洪源介绍,目前,河南的高标准粮田已达5300多万亩,成为全省粮食生产的“稳压器”。“白地”大多在豫南丘陵地带,对全省粮食生产总体影响不大。
  专家建议,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稳定农民的种粮预期,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还有专家认为,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同时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
  河南省委农办综合处处长孙金峰表示,作为传统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生产正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过渡,从过去的“吃饱饭”向“吃好饭”过渡。部分农民种的小麦品种不对路,一边是优质小麦紧缺,一边是农民卖粮难,这其实是小麦生产的结构性过剩。通过调结构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优质优价的农产品,既是未来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蕴藏着“白地”问题的求解之道。与此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加速,要进一步完善集约经营的风险防范体系。
  (据新华社)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