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赵 允
一声扶贫号角,一场全国运动。
在精准扶贫的全国战场上,不少地区有效联动,因况施策、因地而为,“量身定做”了系列扶贫措施,走出了一条适合地区发展实情的路子。这其中,也涌现出不少极具借鉴性的脱贫措施,成为助力区域内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推手,也为其他地区创新性推进该项工作树立典范。
眼下,全国多数地区已进入精准扶贫攻坚阶段,在这个扶贫难度与矛盾并行的阶段,如何推动全域早摘贫困帽,成为不少地区的迫切期盼和着力点。但在最后的攻坚决胜阶段,不少地区却因急于求成,使推动该项工作的动机和定位出现偏差,早甩包袱心态明显,盲目追求速度而忽略脱贫实效的情况频出,一场比质的惠民运动硬生生被一些地区转化成为赛速度、拼政绩、论成绩的全国竞技,让脱贫工作的惠民力度大打折扣。
精准扶贫的全国行动,需要追赶超越的氛围,但在这项工作的推动当中,速度绝不是衡量一个地区脱贫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在脱贫成效的衡量标尺里,贫困户生活情况的改善,阻击脱贫再返贫拳头措施的落实情况,群众满意度等等才是衡量脱贫成绩的硬指标。
精准扶贫不是放眼望去,大致脱贫,而应夯实责任,一个不落全部脱贫。
精准扶贫不是管中窥豹,盲目而为,而应纵观全局,精准发力。
精准扶贫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避重就轻,而应俯身实察,迎难而上。
精准扶贫不是扶贫时脱贫,不扶即返贫,而应找出病因,斩断穷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精准扶贫这场全国行动中,这句话同样受用。扶贫之初心在于急困境中百姓之所急,解困境中百姓之所困,扶贫的落脚点也应附着于让困境中的百姓不受斗米之困,不受寸布所扰,不为住所闹心,不为求学伤神,不为疾病伤身等。而绝不应以扶贫号角吹得是否嘹亮,上报脱贫功绩是否迅速作为标尺,更不应将扶贫工作作为区域政绩的“功德榜”。
走再远,别忘了为什么出发。扶贫的漫漫长路上,各级政府唯有投入真情实感,撸起袖子真抓实干,才能在保质的前提下跑出区域扶贫“加速度”,才能让扶贫工作扎实落地,变成惠民之音,变成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