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座谈会强调,“一定要守住底线,慎之又慎,坚持‘用标准说话’,层层传导责任,强化全程监控,推动关口前移,从严把关,确保质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同时明确要求“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如何才能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201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是近几年“摘牌撤证”数量最多的一年,进一步向全社会释放了“从严监管,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的信号。据介绍,各地通过落实企业年检“三联单”制度,强化年检现场检查,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绿色食品的“规矩”。产品抽检力度和强度不减,全年中心共抽检绿色食品4761个,检出不合格产品59个;抽检有机农产品200个,发现不合格产品2个。根据质量预警结果,扩大了南方稻米和茶叶产品的抽检比例,排除了风险隐患。去年各地对47个城市和地区的146个各类市场开展了绿色食品用标情况监察,检查样品4178个,及时处理了用标不规范和假冒产品。
“一旦出现现场检查不认真、企业年检不到位、检测把关不严格,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极易给品牌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王运浩认为,落实各项监管制度、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是巩固品牌权威性的保障。
王运浩表示,今年全国拟新建5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和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各地将积极探索绿色食品基地对接绿色生资企业、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服务模式,同时创新基地管理方式,建立退出机制。
如果说体制机制的建立与落实是品牌权威性的“金钟罩”,那么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就是提升品牌公信力的“软功夫”。上述座谈会强调,要在做好自身跟踪检查的同时,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主动及时发布权威的监管信息。
王运浩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和技术规范,切实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重点环节的审核,重点审查投入品使用、现场检查报告和检测报告的有效性,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查工作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