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拓功能、促融合”成为一项紧迫要求。目前,各地正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涌现出了产城融合、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等多种新模式。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抓手
一些地方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优化种养结构,促进了农业内部融合。湖北省推广虾稻共生模式,不仅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而且提高了稻米品质;一些地方挖掘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推动农业与文创、科教、健康等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功能拓展。山东、浙江、黑龙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3省乡村旅游总收入达393亿元,3省一些地方还把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山东新泰市与企业合作投资建设产城一体化示范区,形成5万人规模的生态宜居城镇。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表示,尽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很好,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发展的基础比较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要素瓶颈制约还没有突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也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是重点
“产业融合的要义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能否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与过去发展乡镇企业的最大区别。要通过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
贵州水城县农民王顺友与润永恒公司的例子很有代表性。2013年,润永恒公司投资建设猕猴桃基地,流转了王顺友的土地,还雇他种植,王顺友能得到土地租金和务工收益。但由于公司没有把农民利益联结到产业中,导致包括王顺友在内的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公司发展也不尽如人意。2014年,王顺友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合同期限20年,约定第一个5年每年每亩获得600元保底分红,第二、三、四个5年分别获得每年每亩1300元、2000元、2500元分红;同时又以技术入股,获得技术入股分红0.2万元,加上每年保底工资4.8万元,去年王顺友总收入达5万多元。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努力引导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合作关系。据介绍,各地区通过试点示范、项目引导、政策指导等方式,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最低保护收购价、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推广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民”“农民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