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郭海凤
十多年前,因为市场的风云变化,甘肃省灵台县这个曾经的苹果生产大县的苹果产业也遭遇冷落,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几十万亩苹果适生地被用来种粮,亩纯收益仅200元左右。2007年起,经过十年脚踏实地的发展,灵台苹果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灵台苹果如今再次成了外地客商的抢手货,全县的苹果产量达到15万吨,收入达10亿元……
十年见证,苹果产业在灵台重生
2007年,灵台县把苹果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近五年,灵台县相继投资1.85亿元,用于果产业发展关键环节。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研究中心主任赵政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袁景军等国内果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组建了11人的苹果产业专家咨询团,为果业发展问诊把脉,并由县财政列支,组建成立了县聘果业技术队伍,带领群众开展果园管理,不断推动果园管理措施的落实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果园面积已累计达到25.79万亩,培育涉果龙头企业3户、注册成立果品专业合作社160个。累计出产果品21万吨,实现产值8.4亿元,果品收入开始成为灵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走“四新”之路不断推动果业转型升级
推动果产业转型升级,是当时灵台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最佳出路。
建设国家级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是灵台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的推广应用则是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新品种。在产业发展的品种选择上,灵台县按照1:5:4的比例要求,使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以实现果品分期上市、错时销售。
新技术。十年来,灵台县在果园管理中摸索出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技术,篱架栽培、微灌喷灌、行间生草、肥水一体化管理以及秸秆深埋、铺设地布、深坑浅栽等先进管理技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模式。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管理模式上,落实形成的挂牌制、网格化等管理机制,把管理责任层层分解细化到具体的责任人头上。
新机制。创新完善果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干部机制、投入机制、经营机制、考核机制,不断提升果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有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转型升级的步伐,灵台传统产业正焕发出巨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