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设施农业飞速发展,但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低水平、高速度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资金难题、技术瓶颈等有待突破。
农机化水平待提速
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影响,给动植物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产出率。然而,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个体农户占绝大多数,农机化水平较低,设施装备种类少,技术含量和适应性有待提高。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张跃峰说,当前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总体依然较低,在设施农业生产环节上的分布极不平衡。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设施装备如各类温室、耕整机械发展较快,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生产管理装备、采收装备、产前产后处理装备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推广应用力度。
专家表示,鉴于目前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应尽快制定和完善设施农业设备补贴政策。当前,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上只有卷帘机、保温被、加温炉和排风机等部分设备。
资金投入难题须破解
作为一种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将作物生产期由半年延长至全年,产量提高1倍以上,农民的积极性很高。统计显示,设施蔬菜一般亩纯收入8000元,部分亩纯收入达2万多元。但由于一次性投入过高,单个农户难以承受。发展设施农业离不开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说,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有限,主要起引导作用,要以市级财政和自筹资金为主。
关键是要加强项目统筹和资金整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要探索构建多渠道筹资机制,做到“三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以地方为主;政府和农民相结合、以农民为主;新增项目与整合资金相结合,以整合资金为主。
发展设施蔬菜,需要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专家建议,中央财政可对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大棚贷款予以贴息,将设施蔬菜生产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而对于投资较大的设施农业交给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可能更好。
自主产权技术寻突破
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整体创新不够,在温室设计和制造等关键环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较少。同时,结构不合理、环境调控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发展。
农业部农业设施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周长吉认为,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日光温室,但要改善日光温室生产中作物“忍冻挨饿”的局面,应改变目前的日光温室设计思路。新的日光温室设计应采取主动采光蓄热的思路,走节能、可控、提高性能的道路。农业部相关学科群应联合攻关,加大在日光温室设计方法、日光温室新型结构等方面的研发力度。(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