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科学贮果品 果农收益高
文章字数:1667



    编者按:葡萄、梨果采收后,冬季贮藏的好坏与其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掌握一定的贮藏技巧对延长果实的贮藏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版温馨提醒广大果农,要重视葡萄、梨果的贮藏工作。

    葡萄这样贮简单又方便
    窖藏 窖藏是北方各葡萄产区采用较广的一种贮藏方法。葡萄贮藏窖属于永久式地下通风窖,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般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修建。葡萄入窖前1周,要对贮藏窖进行清扫和消毒,按1立方米容积用20~25克硫磺点燃熏蒸1~2次,或用1%的福尔马林喷洒消毒。葡萄入窖后,要立即用硫磺熏蒸,每1立方米容积用硫磺4~5克,点燃后密闭熏蒸1天。以后每隔10天熏蒸1次。当窖温降到0℃左右时,可每隔1个月熏蒸1次,硫磺用量可以减半。控制温度为0℃~3℃。入窖初期窖温较高,白天关闭进、出气孔,窖温保持在0℃~2℃,窖内湿度应保持在85%~90%之间,湿度过大应通风降湿,湿度过小应喷水以增加湿度。
    室内筐藏 首先要选择耐贮性强的品种作为贮藏材料。贮藏室内设木架,离地面60~70厘米。其上放置果筐,一层果筐上搁一层木板,到适当的高度为止。中间留人行道,利于管理和通风。贮藏期的管理主要是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12月之后气温下降,天冷时可在室内加温,使之保持在1℃~3℃。第2年的三、四月份室内气温上升,为了降温,夜间打开通气孔,白天关闭,使室温保持在2℃~4℃,整个贮藏期间,湿度保持在80%左右。其熏硫方法同窖藏的熏硫方法。
    沟藏法 贮藏沟南北向,宽50厘米,深80厘米,长度视贮量而定。葡萄采收后,先置冷凉地方预冷10~15天,充分散热。入沟时先在沟底铺10厘米细砂,然后将葡萄一穗一穗地排放在细砂上,最后覆盖20~30厘米的砂。贮藏期间温度控制在2℃~3℃,砂子的湿度以手捏成团既不散、又不流水为宜。当白天气温下降到1℃~2℃时,要覆盖草苫等遮盖物进行保温。(王强)
 
    冬贮葡萄谨防两种病害
    冻害 北方地区,晚熟、极晚熟品种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推迟采收期,常会在晚秋遇到早霜冻。冻害既可能发生在田间,也可能因冷库温度低于葡萄冰点引起。虽然略低于冰点的温度并不伤害果实,但可使果梗变成深绿色,呈水渍状态,贮藏时易受二氧化硫侵害,出现浅褐色腐烂,最后造成果梗干缩变褐。冻害还导致霉菌侵染,引起霉变腐烂。防治方法:①采收期不宜过晚,应在早霜之前采收完毕。②靠近冷风机附近的葡萄应加覆盖物。③贮藏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0.5℃~0.5℃。④及时观察库内的情况,一旦看到葡萄出现冻结情况应及时调控温度,若冻结时间不长,通过逐步升温可以缓解。
    二氧化硫伤害 受二氧化硫伤害的葡萄,症状是果皮出现漂白色,以果蒂与果粒连接处的果梗或果皮有裂痕的伤口处最严重,有时整穗葡萄受害。防治方法:①不采摘成熟不良或采前灌水的葡萄用于贮藏。②减少人为碰伤,一旦果皮破伤或果粒与果蒂间有肉眼看不见的轻微伤痕,都会导致二氧化硫伤害,而出现果粒局部漂白现象。另外,挤压伤也会引起褐变,压伤部位呈暗灰色或黑色,并因吸收二氧化硫而被漂白。③对二氧化硫较敏感的品种如“粉红葡萄”、“里查马特”、“无核白”、“红地球”、“皇帝”等,要通过增加预冷时间、降低贮藏温度、控制药剂用量和包装膜扎眼数量预防或者使用复合保鲜剂,适当减少二氧化硫释放量。(沈慧)
 
    冷库贮梨有方法味道鲜美不愁卖
    增加湿度 梨果含水分较多,在贮藏中失水严重。因此,无论使用什么贮藏场所,均应注意增加湿度,可随时在地面上洒水或在库内喷雾。
    通风换气 鸭梨、雪花梨、长把梨等,库内二氧化碳高于2%时就会引起果心、果肉褐变。因此,加强库房通风换气,减少二氧化碳积累,以及减少乙烯等有害气体的积累,是梨果贮藏的技术关键。所以,要在贮藏的前期和后期每天通风换气1~2小时,中期每2~3天换气一次,每次1~2小时。也可将干石灰装入透气性较好的袋中,直接放入库内,石灰用量为果重的0.55%~1%,或置于风扇、冷风机下,通过库内气体的循环吸收二氧化碳。该法可减少通风换气带来的干耗。
    缓慢降温 鸭梨对低温极为敏感,采后直接放入零摄氏度库中往往会引起大量黑心。应采用缓慢降温的方法,采后先入10℃~12℃的库中停留7~10天,以后每3天降1℃,掌握前期慢、后期快的原则,经35~45天降至0℃。另外,为减少黑心病的出现,可适当早采,比正常提前5~8天采收。(杨志顺)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