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保险 离我们有多远
政策利好、需求迫切,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逐渐显现。巨大的市场红利吸引了很多保险机构的驻足,产品创新试点层出不穷,农业保险的发展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以前,我投保的意识还不强,主要还是靠政府来动员才投保的,后来经过一次台风,让我损失严重,我感觉必须买保险。这几年我一直在主动投保,去年我就全部投保了流转的230公顷耕地。”吉林省德惠市大杨子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清莲的讲述,代表了许多农户的心声。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不断累加,迫切需要农业保险保驾护航。然而,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我国农业保险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存在保险深度比较低、保险产品单一、补贴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农业保险应该如何进行调整转变?
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农业保险不断“提标扩面”
“农村现在有了种粮保险,农民受灾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去年4月,我们乡大面积遭受冰雹灾害,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保险理赔,收入并没有下降。”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楼沟乡东寨村范永东介绍说。范永东所见,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保险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据了解,2015年,我国承保的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三大主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尤为可喜的是,在实践中,农业保险不再仅仅是一种风险补偿,更突显出主动防灾减灾,甚至是生产调节、担保增信和社会管理等功能。可以说,农业保险的功能正在进一步拓展,已成为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力度,保险监管部门也积极创新监管模式。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下一步,要以“扩面、提标、增品”为核心,巩固基本面、覆盖全领域、稳步提标准,合力打造新时期农业保险升级版。
保障程度尚嫌不足,保险产品还需改善
“农户保险意识低,赔偿期望高,而且理念也存在一些偏差,再加上理赔标准、操作难度等原因,基层开展农作物保险还有很大难度。”广西百色市一位保险公司经理向笔者反映。
不止如此,山东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指出:“当前不同险种、不同地区间保险签约率很不平衡,再加上基层财政资金配套困难,参保比例比较低,政府也因此缺乏主动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认为,除了改善保险产品外,农业保险应实施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政策,逐步取消经济欠发达县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市、县两级财政配套;通过提高保险保障水平,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高投入、高成本的要求。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生臣也认为,应该推动完善我国农业保险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在基本保险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自愿购买高保障的农险产品;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应尽快落实中央财政“奖补”政策。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生产易成灾、易受灾的自然特性,导致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和高波动性;而且,长期、稳定、可持续是农业保险政策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分散风险、避免经营波动,是各国开展农业保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
从国际情况看,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借鉴国际经验,2014年11月,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农共体”)正式成立。“自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以来,农业再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6000亿元,支付赔款超过150亿元。”农共体成员大会主席降彩石告诉笔者,目前农共体在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再保险保障的同时,还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保险产品、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后必须确保农共体运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扩大再保险承保能力和保障范围,从而发挥农共体在稳定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基石作用。”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强调。(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