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光
近日,来自四川南充的宋先生向记者反映称,10月27日,他在西安临潼区游览完华清池、兵马俑等景点返回时,在通往高速入口的道路两边,看到大大小小的石榴销售摊点一字排开,很是吸引人。都说临潼的石榴好,出于好奇,他便花了160元买了两箱从箱顶看起来个大、色红的石榴带回老家,一箱送了亲戚,一箱供自家人食用。然而,当他打开箱子倒出所有的石榴才发现,箱底一层全是布满斑点并已经开始腐烂的小石榴,石榴与石榴之间的垫层也是浇过水的牛皮纸,十几个石榴最多也就8、9斤左右。一箱20斤左右的石榴,一半多都是箱子和垫层的重量。更令宋先生家人难解的是,箱子包装显示的石榴产地竟是“大理”。购买时,摊主信誓旦旦自称是临潼本地人,石榴也是绝对的地产货。是否存在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对此,一家人感到哭笑不得。
无独有偶。一次,记者跟随甘肃省某区一位果业局局长下乡采访该区的果业发展情况时,在一家合作社的库房里看到,印有甘肃静宁苹果字样的包装箱到处都是。当记者问及合作社负责人是什么原因时,合作社法人代表满脸尴尬地解释称:“是我们的包装箱用完了临时借用的……”这一牵强的解释令在场的人都难以信服。其实,该区的苹果质量较之静宁来说,口感、色泽等一点也不逊色。作为地方的优质农产品,该区苹果还远销成都、广州等全国大中型城市,出口越南、俄罗斯等国,许多农民都是依靠苹果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可就是质量如此好的苹果,由于该区在宣传、包装上做得不到位,导致当地苹果常年“穿”着静宁苹果的“外衣”在市场上销售,该区苹果在市场上越来越没了名气,静宁苹果却一直备受推崇。
维护农产品的“金”字招牌离不开主产地农民,也离不开当地各方同仁。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连自己的包装、品牌都不敢打,对于产业良性发展来说,有什么益处?一块地与另一块地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各有千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不尽相同,一味地“模仿学习”,容易使自身的真实价值被埋没。所以,还望我们的农民朋友和有识之士放长眼光,宣传好、维护好“自家”的农产品品牌,莫入销售、宣传歧途,切实成为“自家”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让脱贫致富这棵涉农大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