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重发、多发、频发。面对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甘肃省大力开展顺应“天时”的避灾农业服务,减少了灾害损失,推进农业提质增收。
新科技守护一方农业
5月底,在天水市玉泉镇烟铺村某樱桃采摘园里,果农王建瑞匆忙地将打包好的樱桃快递出去。他说:“气象局提前的预警及保障服务可是果农增收的法宝,免去了我们的灭顶之灾。”
天水市农业试验站站长姚小英介绍说:“进入5月以来,天水已出现2次雷阵雨冰雹天气,我们专门组织业务人员做好大樱桃果实膨大、成熟等关键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为樱桃种植户更有效防范局地冰雹、果实成熟期遇雨裂果等气象灾害做好服务保障。”
随后,在麦积区万亩优质花牛苹果生产基地,笔者看到许多类似于风力发电的“大风扇”矗立在茂密的苹果林中。“这就是防霜机,简单说,它就是个类似家用电风扇的巨型风扇。”麦积区气象局局长汪丽萍介绍说,防霜机利用钢管将一种特制的风扇架在离地面5至20米以上,当霜冻发生时,将上方较高温度的空气不断吹送至下方低温空间,以提高地面温度,避免树体温度降至0℃以下。
随着气象新科技普遍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运,甘肃省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平均比率从历年的4%~5%降到了2.4%。
气象与避灾农业的结合
近年来,甘肃在扶贫产业方面,发展的马铃薯、玉米等产业,都是根据干旱、少雨、高寒阴湿等区域特点摸索出来的避灾农业。
马铃薯是甘肃旱作农业的代表,然而,由于甘肃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夏季降水偏多,旱作农业极易出现“涝病”。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马铃薯适宜播种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当地夏季高温时段明显变长,使得按传统播期种植的马铃薯在结薯和块茎膨大期正好遇上高温时段,导致产量低而不稳,品质下降明显。定西市气象局农业试验站通过实验对比发现,气候变暖后除7月10日播种的马铃薯产量较传统播期偏低外,其余推迟播期的产量明显增加,播期较传统播期推迟20天到1月左右。
粗略统计,2008~2010年,“马铃薯气象服务”在定西市共推广马铃薯适播期种植75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93公斤,总产增7亿公斤,增收6.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永登县种娃娃菜只能一年一茬,一般都是6月种植8月初收获,其余时间都是农闲。永登县气象局副局长杜巨忠说:“如何利用好农闲恰是更需要精准扶贫的区域。2015年,我们分析了气候条件后,大胆提出了错季播种,从5月中旬开始,每隔15天播种一次,一直可以播种到7月上中旬,约45天三个播种期。”
永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研级高级农艺师薛在鹏充满自豪地说,“这一种植方式和结构实施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高海拔冷凉地区不能大规模种植娃娃菜的局面,这一技术经验已经在全县推广,经济效益提高了三四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