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着实热闹了一番。这个只有24万人口的地方,迎来了国内外170万人次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1997年成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农业示范区。很多搞农业的人可能都听过一句话:现代农业看杨凌。为什么呢?这要从一位大学教授的故事说起。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在陕西省千阳县南寨镇的果园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丙智和农民们正在给果树施肥。这个果园距离杨凌有130多公里。几年来,李丙智和他的同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里,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农民种苹果。
在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和他的同事被称为推广教授。他们和学校从事科研教学的教授待遇一样,但有着截然不同的考评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介绍,推广教授跟学校其他科研教授的考评体系有很大不同,岗位职责就是要去做推广和技术服务,所以不要求教授在学校里面坐多少天班、写多少论文、上多少节课,而是要求多在一线,看解决了多少生产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民产生了多少效益。
如何能让科技变成生产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12年前,就开始了探索。他们在学校专门设立了与科研处同级的科技推广处,设立了与传统大学职称序列并行的推广教授,鼓励他们到生产一线去进行推广和技术服务,在制度和经费上予以保障。2012年,李丙智和同事来到了距离学校130多公里外的千阳县,和当地政府共同建起了苹果试验站。作为这个试验站的首席专家,李丙智想在这里示范推广一种最新的苹果栽培技术。
我国传统的乔砧果园,果树树冠比较高大,一般能长到5米,果树比较稀疏,一亩地能栽20~30棵。
这种乔砧果园一般5年才挂果,因为树冠大,修剪采摘都比较麻烦,既费水费肥又费人工。而李丙智要推广的矮砧果园,树冠比较矮小,一亩地能种150到200棵,宽行密植,便于机械化操作。它当年种植,第二年就能挂果,产量比乔砧果园高2~3倍,用工量还比乔砧果园节省一半。当年李丙智到千阳时,这种矮砧苹果在我国还从来没人大面积种植过,当地果农不敢冒险,没人愿意尝试。
果农不相信,李丙智和同事就种给他们看。在试验站,他们同时种上了相同品种、同样面积的乔砧苹果和矮砧苹果。种了40年苹果的赵振发是个有心人,自打专家种下了苹果,他隔三差五地就去苹果园里转转。种下苹果的第一年,乔砧果园没动静,矮砧果园开了花,第二年,乔砧果园还在长树冠,矮砧果园开始挂果,到了第三年,乔砧果园还是没动静,矮砧果园已经是硕果累累。看了三年,老赵坐不住了。去年,他和人搭伙,就挨着试验站种了30亩的矮砧苹果。一年时间,李丙智到他的果园去了几十趟,今年,他的果园第一次挂果了。老赵很满意,他说基本上今年的投入收支平衡了,这样的果园他一个人管十来亩也没有问题。
5年来,全国有8万多农民到千阳的西农苹果试验站参观学习,全国120个县种苹果,有60个县采用了李丙智的这个模式,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在千阳县,苹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到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亩,以西农的这个苹果试验站为技术依托,千阳县引进了11家果业龙头企业,苹果产业从无到有,走到了行业前列。
矮砧苹果是世界苹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有些国家已经种了50年,但是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矮砧苹果需要一种特殊的,被称为矮化自根砧的苗子。因为无法解决育苗的问题,这种矮化自根砧苗子只能依靠进口。李丙智说,一棵进口树苗80元钱,一亩地栽200棵苗,苗木投资就要16000元,这就造成了不可能大规模栽种自根砧。
要让老百姓都能种得上矮砧苹果,就得突破育苗关。虽然在实验室里也能够育出这种苗子,但是时间长、成本高,没法推广。因此,李丙智和他的团队,开始尝试在大田里育苗。他们要让这种无性繁殖的苗子,自己生出根来。苗子生根,最难的就是要找到促使它生根的材料。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他们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
材料找到后,他们又经过两年的攻关,最终掌握了自根砧生根的育苗技术。在千阳县,他们育苗的面积已经达到6000多亩,按照这个速度,两年之后,自根砧苗木的价格有望降到20元以下,农民投资一亩果园,苗木成本只需要4000元,是用进口苗子的四分之一。
“把我的研究成果能让农民变成钱,让农民能够致富,就达到我的目的了。”李丙智说。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像李丙智这样的推广教授有160多位,他们把论文直接书写在了大地上。
农民不是身份,而是职业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关键,农民是主体,而在杨凌,就有这么一群有职称证书的农民,对他们来说,农民不是身份,而是职业。
搞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民,尤其是职业农民。那么在杨凌,什么样的才算是职业农民呢?杨凌千玉合作社理事长、杨陵区西桥村村民马新世说:“职业农民就是必须技术是全面的,既能种地还要懂技术。”
新品种、新技术,这是老马最感兴趣的事。从记事起,马新世就跟着父亲在渭河边上种西瓜、甜瓜,后来陕西农科院的专家在他的田里做试验,他一边帮忙一边跟着专家学起了育种,一干就是十几年。2000年,他创办了一家种子公司,培育出了上百个西甜瓜品种。
2007年,他又组建了一家西甜瓜专业合作社,每天忙着指导社员,推广新技术,村民都管他叫“马老师”。
王中来也是个种植大户,他最擅长的是销售。现在王中来的基地都是订单农业,生产出来的蔬菜瓜果不用上市场,客商直接上门来拉。王中来说,客户拉菜都要提前预约,而且还要交定金。
他们的菜西边卖到乌鲁木齐,北边卖到银川、甘肃,南边卖到成都、重庆。
58岁的杨凌绿香安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凌官村村民魏群劳种了40年的地,现在他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标准化:“懂标准化生产,这才叫职业农民。标准化生产,我给你举个例子,我这个草莓,它栽有一定的规程,垄和垄之间的距离是90公分,高是30公分,每个之间的距离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一个作物有不同的技术规程,按照每个作物的技术规程进行生产。”
看了杨凌的这三位农民,有点不一般吧?更不一般的是,这三位农民都有技术职称,而且都是人家实打实考出来的。马新世已经拿到了高级农技师的最高职称。王中来拿着自己的职称证告诉记者:“这个证是过五关斩六将拿到的。想拿到这个证要经过笔试、实践操作等环节。”
这个职称证书可不好考,它面向的可是全国的农民。2004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先后培训了技术农民30多万人,目前拿到证书的只有11800多人。有了这个证书,杨凌农民出去搞技术服务,劳务费要比普通农民高一半。
杨凌示范区科技局局长赫思远说:“杨凌示范区从成立之初,就承担着一个国家使命,要面向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搞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所以我们想通过农业科技的培训,给农民通过考核发放职称证书,造就一支永久牌的土专家队伍。”
目前,杨凌已经在我国的140多个市县以及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共建示范推广基地245个。但从全国看,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希望杨凌这粒良种,能够在更多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据央视《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