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海南沿海地区的农民,成片土地因此被迫撂荒。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引起的海水倒灌,让海南省文昌市罗豆农场和铺前镇的1.6万亩良田变成盐碱地。
为了尽快帮助村民恢复农业生产,2015年初,海南省科技厅和农业厅投入2000万元,联合省内各大科研院校启动了“海南耕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项目,“海水倒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批热带耐盐作物大田试种成功
日前,记者在铺前镇潭榄村一片离海边不到50米的地里看到,一种蔬菜在这片盐碱地上生长旺盛,翠绿的叶片在太阳照射下反射光线,就像冰晶一样。
“这种蔬菜叫冰菜,可以用100%的海水浇灌,冰晶一样的气泡其实是盐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段瑞军称,冰菜既可以凉拌也可以炒菜、烧汤,因本身含有盐分,所以烹制时不用放盐。
段瑞军认为,我国热区滩涂地、盐荒地面积广袤,岛屿众多,热区耐盐蔬菜的培育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有效利用热区滩涂地、盐荒地,节约粮田和淡水资源,保护热区沿海生态环境,同时支持南海岛屿农业建设与发展。
在铺前镇的另一片盐碱地里,海南大学农学院江行玉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盐度近1%的海水倒灌农田里,连续两年成功种植出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甜糯玉米。 易学易用,成本不高,适于农村推广
“我们的抗盐技术易学易用,成本不高,适合在农村推广。”江行玉称,农户只要选择耐盐能力相对较强的甜糯玉米种子,经过其团队研发的作物耐盐生长调节剂浸泡,就可使玉米在长苗的关键期,既保证自身水分不流失,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过处理的耐盐玉米出苗整齐,茎干粗壮,叶片宽阔饱满。据测算,亩产达3000多穗,按每公斤两元计算,农民每亩可获得2000多元,与种植水稻相比,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经过两年努力,热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海南大学农学院的科研人员们筛选出一批热带耐盐作物并在大田试种成功,主要有海蓬子、盐地碱蓬、冰菜、番杏、白子菜、新西兰菠菜等,部分品种已上市销售。
“这些耐盐作物,既能帮助土壤脱盐又有经济价值。”江行玉说,耐盐作物可以迅速提高海水倒灌农田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返盐,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同时,由于它们本身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盐分,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可逐渐帮助土壤脱盐。(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