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重庆永川区朱沱镇九层岩村村民王存明被大伙称为“王大枇杷”。20多年来,他将这些“挑剔”的客商拴得牢牢的。近日,笔者前去打探了一番。
说到“王大枇杷”这个称呼,老王连连摆手:“那是因为我在家是老大,又种枇杷的缘故。”可让他夸夸自己的枇杷,他“当仁不让”:“大个、品相好、皮光滑、甜度高。”随后补充说,“种枇杷20多年,我总结了5条经验。”
一是控产量保品质。王存明的枇杷树大多已有10多年,他将单亩产量始终控制在1000公斤以内。“产量多果子小,照样没有商业价值,所以疏花疏果很重要。”
二是实施套袋技术。每年王存明都要购买10万余个纸袋,从头年的12月开始一一套到果子上。
由于果树较高,请来套袋的工人还得搭楼梯,一个工人一天也只能套600多个袋子,最熟练的当属他老婆袁光惠,一天也只能套1000个袋子。“但套袋后的枇杷品相好,果皮光洁,下雨天也渗不进雨水。”他说,而且正品果率大幅增加,还减少了鸟儿啄食。
三是修剪枝条保持通风和透光。枇杷是常绿果树,王存明一般采果后就立即修剪枝条、保护性杀菌。“原则上修剪的枝条不超过1/3,春梢、夏梢时也要喷洒杀菌剂,以保持叶片健康。”
四是分批次成熟占领市场。王存明分析说,四川攀枝花种的枇杷特别多,云南也发展了种植基地,它们的成熟期比重庆早,因此他不种过多的早熟品种;而成都、资中等地的枇杷,因地形、天气等原因,同品种比重庆迟一周左右成熟,所以他主要选择中熟品种,早晚熟兼顾。
五是采果时轻拿轻放,每筐不要放太多,避免压坏。
王存明种出的枇杷,纯甜、好卖,拴牢了客商。如今,不仅王家的28亩枇杷从不担心销路,周围村民纷纷向王存明学技术,全村增加了300多亩枇杷林,大伙的收入也因此大大增加。(凌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