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秦岭深处乡邮路
陕西商南县赵川镇邮政支局编外邮递员刘青山34年的职业坚守
文章字数:1512
漫漫邮路,风雨兼程,刘青山依旧坚守岗位。

   本报记者   周  廷   通讯员   周银祥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写信、寄信这种传统通信模式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儿时邮递员叔叔迎着风雨送递书信的画面渐渐淡出了城里人的记忆,但在边远的山村小镇里始终有一群“故土”人,她们就是留守老人和孩子们,依然在期盼这样一个穿着绿色制服的身影出现,因为他会带来亲人爱的问候和对生活的希望。
    近日,在陕西商南县赵川镇邮政支局里,记者见到了邮递员刘青山。第一次面对采访,他有点紧张,总是问一句答一句,言语不多,但句句透着实在。
    5年穿破80多双胶鞋
    1982年,16岁的刘青山回到家乡干起了邮政投递工作。34年来,他走遍了赵川、十里坪两个小镇的山山水水,行程达4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0圈,骑坏了6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也成了修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行家。他不仅见证了通信模式的转变,更见证了交通工具和山乡道路的变迁。
    刘青山告诉记者,因投递工作的特殊性,他从来没有休息日,天天都有邮件需投递。一月下来,他穿的鞋不是托帮就是断底。最初5年步行投递,他累计走了6.3万多公里路,足足穿破80多双胶鞋。
    1987年,为了方便投递工作,刘青山自掏腰包买了第一辆自行车,开始用自行车投递信件。随着国家“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逐渐实现了硬化,这给他的乡邮投递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将骑了13年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虽然道路修通了,交通工具提了速,省时省力,但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县邮政分公司决定对赵川支局原有的5个邮递员裁员,由于刘青山工作出色,被支局留了下来,自此他一个人担负着赵川镇、十里坪镇12个乡村2.2万群众的信件投递工作。
    一路投递一路情
    刘青山服务的邮路山大人稀,部分乡村行走半个小时也见不到一户人家,这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半是老人和小孩。除了每天送包裹、信件,刘青山还有“额外服务”,就是陪留守老人们聊天宽心,在他负责投递的12个村子里,有超过80位老人都是刘青山的“服务对象”。
    马蹄沟村村民陈红斌是粮站退休职工,常年患有心脏病,一直药不离身。2013年8月的一天,刘青山突然接到陈红斌老人的求助电话,老人感觉到心脏不适,家里的备用药全部吃完了,刘青山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骑上摩托车去药店买了药连夜送到他家,因为服药及时,陈红斌有惊无险。病好后,老人为了表示感谢,写了表扬信送到邮政支局,拉着刘青山的手感激地说:“多亏你救了我一命,你是一个大好人!”刘青山却微笑着说:“过奖了,我只是送了点药而已!”
    捎带日货、写信回信、帮忙检修电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途的人们都把刘青山当成了自己人,他和服务区域人们结下了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友谊。
    光阴如水终不悔
    刘青山是编外工作人员,收入并不高,从最初的每月几十元钱到现在的2000元左右,对于一个五口之家来说并不能带来多少帮助,而且平时送信一出去就是两三天,很少能够顾家。“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每月就这么点工资,还经常忙的焦头烂额,划得来吗?”妻子当初不太理解,看着同村的不少人外出打工都赚了钱,大部分人都搬出山里在县城安了家,也曾劝过刘青山放弃这份工作,但都被刘青山说服了。时间长了,家人也都理解了他的工作,父母一直是他的坚强后盾,作为老邮政人的父亲经常教育他的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务一行。”在老人眼里,儿子走的是正路,要理直气壮地走下去。
    34年,一年365趟,服务区域的每个住户,每条山路、小河,都印刻在刘青山的脑海里,成了一幅难以忘却的“地图”。一遍遍走过“地图”上的山水,载着邮包的刘青山从一个小伙子走成了“小老头”,虽然也想放下邮包,在家含饴弄孙,但想到山洼里急切等待投递物的乡亲,刘青山的脚步一直停不下来。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