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2版
发布日期:
创新驱动杨凌科技硕果盈枝
——杨凌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文章字数:2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右一)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实验

    本报首席记者 赵允记者 唐艳丽 
    杨凌发轫于农,兴于农。 
    早在去年两会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前,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便审慎决策,率先发力,将鼓励科技创新纳入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计划当中。在整个大环境的引导下,肩挑引领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重担的杨凌科技创新蔚然成风。这其中,不单有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频频传来的捷报外,涉农企业、职业农民也踊跃参与进来,成为杨凌科技创新团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统计,目前,杨凌拥有各类科技人才6000人左右,省部级科学研究平台60个。1999年至2015年底,杨凌共获得349项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示范区成立至2015年12月以来,杨凌共授权专利2281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62个,另在旱区节水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和生物源农药创制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学科专家专攻创新科技科技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2012年9月,主持选育了“西农979”等优良小麦品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荣获“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现年73岁的王辉说,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把小麦育种一直做下去。
    2014年6月11日,以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瑜名字命名的研究所——赵瑜小麦研究所揭牌。用半个世纪做小麦育种这一件事,先后培育武农系列5个小麦品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这位现年81岁的退休老专家用一辈子,演绎了一个农业专家甘于清贫、扎实奉献的形象。
    2015年10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白水举行,对历时10余年才育成这两个苹果新品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白水苹果试验站首席专家赵政阳和他的科研团队而言,这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
    在杨凌,王辉、赵瑜和赵政阳仅仅是来自高校和其他科研平台中众多专家的一个缩影。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洪章培育的“碧蚂一号”小麦品种,解决了大半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杨凌工作生活了30余年的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6号”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历史上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4次都是杨凌的良种。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逾2000亿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推广成果奖4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28项,培育新品种8个,专利12项。两所学校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均取得了可喜成就。
    企业加盟创新科技助力成果与市场接轨
    除了高校专家团队带来的科技创新成果外,在杨凌,企业也是科技创新阵容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凌雨露节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是杨凌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研发型高科技企业,采访中,公司总经理吉建章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众多产品中,大棚卷帘机是目前最为走俏的一款产品。这款卷帘机不但能在100米范围内遥控操作,还实现了较普通卷帘机体积、重量均减半的突破。依靠过硬的品质,目前该产品已销至陕、甘、宁、晋等省,成为目前杨凌唯一一个享受陕西省农机补贴的农机。
    杨凌中遥航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机将高空拍摄、地形测绘和互联网技术集成,能对人无法到达的地形、地貌进行精准测绘。公司总经理杨江涛告诉记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公司的无人机已在陕、甘、宁、晋、豫、冀等省完成多项任务。该机型可在地形测绘、水土保持、环境监督、城镇规划、土地流转等方面发挥所长。
    据统计,截至目前,杨凌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企业科技创新能量的注入,如同一针强“芯”剂,让杨凌科技创新的团队力量更为壮大,也让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步伐走得更为稳健。
    职业农民跻身创新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热潮
    “从2013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至今,‘秦红宝’种子年年供不应求。”近日采访中,谈及公司自主研发的“秦红宝”洋葱种子销售情况,杨凌秦红宝洋葱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恩后如此说道。记者了解到,得益于该种子抗病性好、产量高、适生区广、营养齐全、效益高等优点,“秦红宝”现已销至陕、甘、晋、豫、新等省。而作为该品种研发人的罗恩后,也以此完成了从职业农民到公司当家人的蜕变。“我希望在做优种子品质的同时,让洋葱产业从杨凌走出去,让中国种植洋葱的农户富起来。”罗恩后说。
    同样执着于科技创新,杨凌李台街道办南庄村的李栓苏也是从杨凌职业农民培训中受益的一份子。他发明的U型通风管道已通过陕西省农技中心认可,可使冬季大棚蔬菜发病率明显降低,深受农户欢迎。
    受大环境熏陶,在杨凌,原本科技创新这个高大上的东西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人才,而已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学科专家创新,涉农企业创新,职业农民创新,在杨凌,“万众创新”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科技创新,在杨凌这块土地上,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需,也是科学技术示范推广之需。忆峥嵘,杨凌正少年;望前路,杨凌自奋蹄。我们希望,在下一个五年,十年,杨凌科技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更多烙着“杨凌造”标识的科技成果能惠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