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春来万花竞相争艳 “赏花经济”次第登场
如何激活“花”样中国新价值?
文章字数:3068
    编者按:桃花节、樱花节、梨花节、油菜花节……春暖花开时节,连微信朋友圈也变得五彩斑斓起来,从几年前的个别地区,到如今的大江南北,到农村踏青赏花,成了一种潮流,成了一种生产力。当生态旅游与美丽乡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如今的农村与农业值得被重新发现。花如海,人如潮,如何将赏花人气变成“经济入口”,深挖“赏花经济”,是延长“赏花”产业链的一项课题。怎样摆脱赏花旅游对花期的依赖,避免“昙花一现”?芳菲散去乡村旅游经营如何永续?我们一同探讨。
    春花灿烂景常在出门俱是看花人
    在江西省婺源县,观赏油菜花已成全国各地旅行社春季旅游的主打产品,单日游客接待量达10万人次;南昌同样因为“赏花经济”大放异彩,这个原本缺乏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区,逐渐成了邻近多个地市游客踏青旅游的品牌目的地;在萍乡市,靠赏花发展生态旅游,更成了这个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的新探索。
    而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北京市房山区贾河村的书记贾成快要忙坏了。这个永定河畔的小村落有3000亩梨园,假期3天时间一下子来了6.5万多赏花游客。贾成说:“比去年多了2万多人呢,人多得把卫生间都给使爆了!”
    从停车场到梨花节广场那条不到千米的马路被挤得水泄不通,“简直就是人挤人”,让安静的村子体会到城里人潮涌动的感觉。到了中午饭点,村里的民俗户忙得连轴转,一桌吃完赶紧撤下让下一桌吃,普通的农家饭硬是吃成了流水席,就这样也满足不了如此多游客的需求。周边村子的大饭店也全面加入对赏花人群的旅游消费争夺战中,个个爆满。
    贾河村年产300多万公斤梨,几毛钱一斤。现在,借着梨花节的人气,这京白梨的身价也跟着涨上去了,采摘价今年能达到5到8元一斤而且萝卜、花生、红薯等土特产也都跟着火了。之前,村里好多人在城里开出租、打零工,现在可以守着家门口的梨花赚钱,经营农家乐。去年仅梨花节这15天一家民俗户仅餐饮的毛利就在7.5万元左右,这还不算住宿、土特产等其他收入。
    据悉,除去梨花、桃花等乔木类花果树,目前北京郊区还有约18万亩景观农田,多以草花观赏为主,主要分布在延庆、房山、密云、门头沟等山区县。从2010年开始,景观农田基本上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观赏区域的数目在2013年是110个观赏点,2014年观光点增加至120个左右,游客710万人,带动增收高达2.85亿元。
    北京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朱莉告诉笔者,赏花构成的景观农田收益比起单纯种植粮食要高很多,草花花卉一产的产出收益一般在600至1000元,景观门票的收益占大头,以长沟沿村为例,那儿有2000亩花田,四五月份属于上茬种的是油菜,八九月份的下茬种的是向日葵,仅这两茬花去年一年吸引的游客就在10万人左右,门票的收入高达100万元。
    各地热衷蹝花经济蹞的啥?
    “赏花经济”升温再现乡村价值
    去城市周边地区或乡村赏花,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从几年前只有江西、青海门源等少数几个地方的油菜花很出名,到现在陕西、重庆、湖南等地都在争相举办“油菜花节”,铁路部门还开通了“赏花专列”。到农村踏青赏花,成了一种潮流,也成了一种生产力。“赏花经济”概念升温,是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城市病”越来越重,人们想去乡村寻找一片净土、乐土,享受田园风光,这是“赏花经济”火爆的基础力量;其二,如今靠种庄稼增收越来越困难,多功能农业的理念逐渐被农民所接受,一些地方开始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跨越;其三,“资本下乡”也是赏花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有些地方的花田就是旅行社参与投资的。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从农家乐到现在的赏花游,“农业+旅游”的新路越走越宽。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样,乡村风貌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村落和乡村自然风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城里人到乡村赏花,是一种“双赢”。对城市人来说,赏花游能够满足户外休闲、风俗旅游、放松娱乐等需求;对农村人来说,“赏花经济”能够增加收入,也能让他们意识到,农业除了生产农产品以外,还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应走出“赏花经济”认识误区
    “赏花经济”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现在一些地方对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观赏应该仅仅是农业景观功能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副产品,但有的地方把它当成了重心。比如有些地方,农民或旅行社圈地种了一片油菜花,仅仅通过门票获得收入,过了花期就不再管了;有的地方种向日葵,也不要向日葵的果实,等花期过就毁掉。
    放弃农业的主要功能,仅仅靠“副产品”带来收益的农业,是不值得提倡的。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也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我们鼓励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但应该在完成农业生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赏花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更有持久性。春天有花看,秋天有采摘,春华秋实,这才是完整的农业文化链条。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会发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朱启臻说,乡村是一个综合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得到多种满足。乡村是一座宝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生产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等。
    如何让“赏花经济”的“花期”持久?
    要解决“赏花经济”得以持续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消费者的心理。人们为什么愿意跑到几十公里外去看花?为什么城里人跑到乡下去看司空见惯的紫云英、油菜花,而农村人则跑到城里来看司空见惯的樱花、紫荆花?正是因为新奇和不常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打造赏花目的地时,要突出特点,求新求异。
    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旅游偏好,决定了“赏花经济”必须提前规划,应该从“供给侧”吸引更多的游客。由于花木种植的周期滞后,“赏花经济”可能将跟风种植的农民引入“伤农经济”的死胡同。即使考虑农业休闲游的市场辐射半径问题,最少也应该在地市一级有计划地规划“一乡一花,一县一品”,避免“千村一面”重复建设。
    审美疲劳带来的往往会是市场的疲乏。例如,婺源县、赣县、莲花县等五六个地方都举办油菜花节,如果撇除油菜本身的经济价值,赏花过程是否都能带来预期收益,就很值得怀疑。同质化的赏花线路设计,往往造成一些赏花地点火爆一两年后风光不再,而后续跟进的同类产品也都不引人注目,造成投资浪费。
    进一步说,在规划指导当地乡村旅游时,可以考虑引入公司化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说,将开放式、自发式的赏花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经营。从路线设计、土特产销售、食宿规划甚至设置景区收取门票等方面,都可以有一种市场化的思路,而不是靠农户低水平重复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将节令性的“赏花经济”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要形成常年的乡村旅游经济,打破“赏花经济”的季节性局限。在地方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打造一些独具特色的花木观赏点,同时,引导扶贫对象生产销售一些对路适销的农产品。
    能不能将单次赏花游客群转变为多次农产品消费的顾客群,是“赏花经济”能否真正撬动更大范围经济发展的关键。浙江省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评审库专家陆志敏认为,中国的“赏花经济”才刚起步,很多还停留在看看风景、吃吃农家乐、拎回几盒草鸡蛋的浅层次,产业还可延伸。“赏花经济”是个新兴产业,从“旅游+”的角度看,掘金潜力巨大。例如开发出花木文化旅游、花木生产参与体验旅游、花木工艺制作旅游、花木科普教育旅游等。再如,不少地方可以通过地域优势,形成一系列的消费产业、产品,如桃花羹、樱花饼、菜籽油等等。如此,“赏花经济”才大有可为。(本报综合)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