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牲畜养殖的关键期,既要抓育肥提效益,也要防病害减损失。本期围绕肉羊、生猪育肥及牛“红眼病”防控展开,为养殖户提供实用指引:肉羊育肥明确组群、日粮搭配等关键环节,生猪“贴秋膘”聚焦环境调控与防疫,还针对秋季高发的牛“红眼病”,详解中西医治疗方案。这些内容贴合秋季养殖需求,助力养殖户科学管理,实现收益提升与疫病防控双向保障。
秋季肉羊育肥要抓关键
肉羊快速育肥,是指在商品羊出售前,通过舍饲养殖并添加优质牧草进行催肥,以提高商品羊个体重、屠宰率及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秋冬季节开展肉羊快速育肥,需抓住以下关键环节:
科学组群,选好育肥对象。育肥前,需先对羊只进行驱虫、灭癣、修蹄处理,再按年龄(老幼)、体质(强弱)、性别(公母)分群组群。其中,1—8月龄的羔羊生长速度最快,且主要以肌肉生长为主,选择断奶羔羊作为育肥对象,不仅能产出肉质优良的肥羔,还能获得更高养殖效益。
兼顾增重与效益,合理搭配日粮。舍饲育肥条件下,肉羊日增重最大化往往依赖高精料日粮,但日增重最高并不等同于经济效益最佳。生产中需根据肉羊饲养标准,结合育肥羊自身生长发育特点,确定饲粮组成、日粮供应量及补饲定额;同时结合实际增重效果及时调整,避免因过度追求高精料导致饲料成本飙升,反而降低收益。
做好舍饲管理,保障营养摄入。当气温较低,或草场、草坡、田间被冰雪封冻无法放牧时,需将肉羊转为舍饲育肥。饲喂以优质干青草或青贮饲料为主,每日搭配一定量的玉米、高粱、豆饼等精饲料,还可添加胡萝卜等多汁饲料——既能提升饲料适口性,又能增加羊只采食量。让羊只在温暖的羊舍中吃饱、吃好、饮足,才能确保其快速生长、增膘长肉。
合理确定规模,避免盲目扩张。育肥规模通常影响利润多少,一般而言,合理规模下规模越大利润越高。但实际生产中,部分养殖户因盲目采购羊只、贪图规模,忽视市场需求与自身承载能力,反而出现“规模大、亏损大”的情况。因此确定饲养规模时,需做好三方面评估:了解销售地肉类消费水平,据此对预售价格作出可靠预测;关注玉米、大豆等与畜牧业相关的农产品价格,其波动直接影响饲料成本;根据饲草、饲料的储备总量,确定育肥期长短与养殖批次。
在科学搭配饲草饲料的前提下,肉羊育肥期以60—70天为宜,具体时长可根据羊只膘情、体型大小及日增重速度调整;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育肥期最好不超过90天。
秋季生猪养殖管理要点
秋季天气凉爽,蚊虫叮咬减少,疾病危害减轻,是生猪上膘的关键阶段。养殖户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营养(饲料)、保健、环境三方面强化饲养管理,实现增产增收。做好保温御寒与通风,营造适宜环境
检修猪舍,防风保暖:冷风侵入猪舍易导致猪只感冒、患肺炎,需提前检修猪舍,封堵栏舍漏风部位;可因地制宜选用草苫、塑料薄膜等作为遮挡物,减少冷空气进入。
保持舍内干燥,降低病害风险:猪舍湿度过高会让猪只更易感觉寒冷,还可能诱发皮肤病、呼吸道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需勤垫、勤换干草,训练猪只在指定位置排泄,确保猪只俯卧区域洁净干燥。
合理增加密度,辅助保暖:适量提高饲养密度,让猪只相互依偎取暖,既能提升栏舍温度,又能充分利用空间。同时可多喂热量较高的饲料,帮助猪只增加体内热量储备。
平衡通风与保温,改善空气质量:保温的同时需做好通风换气,避免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积聚。可在上午10:30至下午3:30温度较高时段,打开猪舍窗户通风;遵循“晴天多通风、阴天少通风”原则,确保通风与保温互不冲突。
强化保健防疫,降低发病风险
严格落实防疫规程:秋季气候多变,猪只易发病,需按防疫要求做好疫苗接种,重点预防附红细胞体病、猪感冒、猪瘟、传染性胃肠炎及仔猪黄痢、白痢、红痢(仔猪三痢)等疾病。
加强清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每日清扫1次圈舍,每3天进行1次带猪消毒或饮水消毒,同时对舍外环境及道路进行同步消毒,减少病原滋生。
减少应激因素,提升免疫力:尽量避免温度骤变、环境脏乱、霉菌毒素污染等导致猪群免疫抑制的应激因素。可在天气变化前2天,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帮助减少仔猪应激反应,增强整体抗病能力。
规范处置疫病,严防扩散:一旦发现猪只患病,需立即隔离病猪、严格消毒猪舍,必要时封锁疫区;死猪尸体需按规定妥善处理(如无害化焚烧、深埋),避免病原传播。若周边区域发生疫情,除加强猪舍消毒外,需严禁外来人员、车辆进入猪场;本场车辆、人员从疫区返回后,必须彻底消毒才能进入生产区。
严防秋季猪肺疫,降低致死风险
猪肺疫(又名“清水症”“锁喉风”)是秋冬季生猪高发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达90%以上,需重点防控。
流行特点:猪肺疫为地方性传染病,猪只感染后易快速波及全场;病菌可通过病猪分泌物、排泄物、尸体及血液污染环境,进而感染健康猪只,秋季是该病的高发流行期。
预防办法:健康猪只需在春秋两季各注射1次猪肺疫菌苗,建立有效免疫保护;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对猪舍彻底消毒,必要时封锁疫区,死猪尸体需销毁处理,防止病原扩散。
治疗方法:可从副嗜炎毒康、创欣2号、嗜血康、樟邦神E、替呼肽等药物中任选一种,每日肌肉注射2次,连续注射4—6天,直至病猪康复。需注意:该病若治疗不彻底,复发后极易导致猪只死亡,需确保用药疗程充足。
秋季谨防牛“红眼病”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危害牛群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眼结膜与角膜出现明显炎症反应,病牛表现出畏光、流泪症状,结膜充血发红,角膜呈乳白色浑浊。该病多发生于天气炎热、湿度较高的夏秋季,其他季节发病率较低;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快,常呈地方性流行。
治疗方法。病牛需立即隔离饲养,同时对畜舍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病牛受强烈阳光刺激,并尽早开展治疗,具体可分以下情况操作:
轻症治疗:用3%硼酸水溶液冲洗患眼,待眼部干燥后,滴入油剂青霉素,再涂抹金霉素眼膏,每日1次,通常3—4天即可痊愈。
角膜混浊、角膜翳治疗:除每日按轻症方案用3%硼酸水溶液冲洗、滴油剂青霉素、涂金霉素眼膏外,可额外采用注射治疗,取0.5%氢化可的松5毫升与青霉素40万国际单位(IU)混合,在病牛下眼睑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注射5—7次可痊愈。
中药治疗方案。可选用以下两种中药方法辅助治疗:取硼砂、朱砂各等份,共同研成粉末(即“兰砂粉”),用干净竹管将药粉吹入病牛眼内。取硼砂6克、白矾6克、荆芥6克、防风6克、郁金3克,加水煎煮后滤去药渣,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其清洗病牛患眼。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张朝辉 参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安徽农网等整理